对话蔡振华:乒乓文化(上)

   作为运动员,蔡振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模糊的;而作为教练员,蔡振华的形象又是如此的光彩照人,执掌中国乒乓教鞭11载,硬生生将当时陷入低谷的中国乒乓球男队再次推向了顶峰。在刚结束的2001年度暨首届中国电视体育奖和2001年中国乒乓球“双十佳”评选中,蔡振华相继获得“年度最佳教练员”和“十佳教练员”殊荣。星光舞台上的少帅,笑容是那么灿烂;再回首,艰辛,困苦,欢乐,泪水……在正定训练基地蔡振华房间里,记者同他一道回顾中国乒乓球队走过的一条铺就酸甜苦辣的坎坷路。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 见习记者朱峰


2002年4月
17

    特别声明:新华网河北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311-5808047  传呼:126-1176623
E-mail:hb-news@xinhuanet.com 

中国乒乓球球总教练、“少帅”蔡振华。(新华网河北频道见习记者张军民摄)

“中国乒乓球这棵大树,永远不能倒”

    记者:众所周知,您当年是在中国乒乓球事业陷入低谷时,从国外回来执教的。请先谈谈当时的来龙去脉吧。
    蔡振华:(习惯地点起一支烟,眼睛望着窗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那个难忘的时代)我是从1985年到1989年援外,到意大利当教练,一共3年半时间。那时,我当教练非常年轻,才24岁。为什么那么早呢?当时的情形是国际乒联对比赛规则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球拍的颜色上不让随便调换,目的就是要限制中国乒乓球队的打法。作为运动员,我受的影响尤其大,继续打下去就不行了,同时我的腰也不太好。我是比较喜欢或者说非常热爱乒乓球这个事业的,所以领导上就安排我到意大利当了教练。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这是

一个很大的转折,因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练,但我适应的还是比较快。一直到1989年世乒赛上,我看到中国男队在团体赛上第一次输给了瑞典队。
    记者:你当时看着中国队失利,心里一定很难受吧。
    蔡振华:是的,那是第40届世乒赛,德国多特蒙德。(那么快的说出时间、地点,显然是刻骨铭心)我当意大利队的教练,带队去参加比赛。输完以后,心里非常沉重。

    记者:当时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中国队以后没戏了?
蔡振华:当时我们男队从冠军上掉下来的时候,大家的感受是相同的。外国人都说中国人不行了,中国的长城已经彻底被摧跨了。包括我带的队员也是一样,也是说欧洲行了,中国人不行了。当时,给人感觉就是,中国男队多少得十年二十年才能恢复。这几年是希望不大。整个教练运动员都是没有希望。当时的马文革、王涛这些主力队员,他们就感觉生的不是时候。原来外国人老说他们生的时代不对,正赶上中国队的鼎盛时期。反过来,我们现在又说自己的时代不好,因为那时欧洲太强大了。所以,当时的国家队人心比较浮动,有成绩的运动员,比如世界冠军,包括我们这一批,小一点的,第一选择是出国。(苦笑)一算,当时能拿世界冠军的都在国外。人全跑光了。
    记者:可您却逆流而行,反而从国外回来了,当时是怎么想的?
    蔡振华:(笑)你这么说,是引导我自己吹捧自己喽。(呷了一口茶水,表情严肃)那时国家队的教练都比较老了,人才缺乏。我回来之前,也犹豫过,出国是一种潮流,况且我已经在国外,还是教练员的身份。我年龄也不大,可以考虑在国外再待几年,但国家更需要我马上回来。当时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乒乓球这棵大树不能倒,大树竖起来,大家才能去乘凉。我跟那些去国外的就说,现在国内需要人才,你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我意识到了,那我先回去。  

                      “做人要实,打球要狠”

    记者:当时整个中国乒乓球的形势比较艰难,您是怎么分析总结的。
    蔡振华:(伸出右手的三个手指头)当时我归结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几大弊病问题,一个是运动员士气低落,男团连输两届了;一个是技术落后,整个技术打法包括战术都落后于欧洲;一个是人才流失,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缺乏。心里感觉这三大问题是短时期解决不了的。
    记者:运动员对自己缺乏信心是最可怕的,您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他们的信心的?
    蔡振华: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比较好强,可我们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信念,怎么去树立他们再去夺世界冠军的勇气,看到欧洲人就害怕,这不行。于是我们请老队员、老领队,将过去他们是怎样做的,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讲给年轻队员听,提高他们的信心。我自己肯定也讲,而且讲的最多。主要是恢复他们的信心,从大道理讲叫信念,小道理就是信心。
    看到对手,队员自己就气馁了,那怎么跟人比? 我记得1991年世界杯,马文革、王涛去比赛。同行人看比赛是去看门道,运动员技术精湛在什么地方,战术使用为什么这么巧妙,不是看热闹。但那个时候马文革、王涛看比赛就像外行一样看,这个球真热闹,那个球怎么怎么样。王涛当时就说,我决不会达到他们那个水平。自己非常气馁,认为人家高不可攀。所以那时候问题比较严重。自己的顶级选手都会这么去看,情况危急,我们输了运动员的信心。
    记者:信心大约是在什么时候恢复的?
    蔡振华:1991年国家队集合后,上半年输完世乒赛,下半年有一个世界杯团体赛,现在已经没了,那时有。我们那次的实力,说实话是不具备拿冠军的。世界杯团体赛上,我们仍然是这批人,打入决赛,争夺冠军又是和瑞典,但那时瓦尔德内尔没上,他们用其他人,看不起中国人。
    巧合的是,我们在上半年世乒赛的四分之一决赛中遇到了捷克队,2:3输掉了,这次又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遇到捷克,赢的是3:0。半决赛又赢了朝鲜,最后赢了瑞典,拿了冠军。短短半年间,有这么一个飞跃,是对一个教练组的肯定。你讲的多么有道理,最实惠的是在短时间内让他们拿冠军,水平提高了,他才服你,你讲什么他都听你的。那次世界杯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对教练还是队员,都是一个振奋,又让队员看到了希望。队伍开始正常工作起来,不象以前那么难了。确实是奇迹般的。接着我们就准备92年奥运会,男队从那个时候开始恢复信心了。
    记者:您刚才还提到我们的技术也落后了。
    蔡振华:(一提起技术,蔡指导来了精神)我多次说过,做人要实,但打球要狠、要毒、要刁。技术上,我们首先抓的是对弧圈的认识。原来对中国运动员来讲,弧圈是最顶端最高级的一个技术。明知道它也有弱点,但一看到外国人拉弧圈,我们就紧张害怕。所以,我们那时最主要就是抓对弧圈的认识。我们一些教练就开始研究,因为当时外国队员全靠弧圈压制中国,你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也就无从谈起。对弧圈的理解是一个过程,从真正了解弧圈的规律,到追上外国人的水平,直到超过他们。
    另一个,教练的指导思想也和原来不一样了。中国队的传统是直板快攻,所以训练计划都是以直板快攻为主,这样的计划就相对粗糙一些。我们把原来的训练计划改变了,目标是要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上,打出弧度来,即创造进攻的先决条件,在反攻的能力上比外国人做的更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一些改变。还有其他一些细的东西,控制反控制,第四、六板的衔接等等。原来我发完球后就要进攻,一旦没控制好,就不能再进攻,现在我第一板被遏制了,我下一板接着攻。从进攻的概率上,我们增大了。(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蔡振华档案

       *  对话蔡振华:乒乓文化(下) 

相关图片

蔡振华同前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丁松(右一)、王涛(右二)、马文革(右三)等在一起。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蔡振华同他的几位得意“弟子”――孔令辉(中)、刘国梁(右一)、丁松(左二)
等在一起。(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国家乒乓球队每年都要到正定基地集训,
图为蔡振华在队前讲话。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蔡振华在指导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孔令辉打球。(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蔡振华在指导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刘国梁打球。(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和教练员们在挥汗如雨
紧张训练。(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刘国梁在练发球。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