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速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日益紧迫。为此,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近期在石家庄举办了“中国河北首届国际教育博览会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性教育交流活动。来自2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的人士汇聚一堂,通过展览、论坛、项目洽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共同开展交流与合作,以迎接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新华网河北频道 江山 张立文


2002年6月12日

    特别声明:新华网河北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311-5808047  传呼:126-1176623
E-mail:hb-news@xinhuanet.com 
本期文字、图片:江山、张立文  制作:王东宏

    国际化成为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

    主持人: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已经成为WTO的重要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地球村”已然变为现实,新一轮教育改革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上,代表们纷纷发言,就教育国际化趋势发表了见解。

    刘永瑞(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综观教育、文化、知识的发展和它的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变化形式,可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首先,知识具有服务全人类的性质,具有公共性,而教育继承、传播、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第二,从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看,教育也必须实现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第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也决定了它的开放性;第四,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为教育的开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育的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河北首届国际教育博览会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于6月6日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河北会堂广场举行,来自美、英、俄、澳、法、日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报名参加了此次博览会。图为教博会会场

    韩永江(河北国际学校校长):与国际接轨的深层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学习世贸组织规则,都在谈论同国际惯例和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实际上,同国际接轨表面上看是具体运行规则和法律法规的接轨,而深层是同人才培养规格的国际化接轨。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它需要的是既懂国际竞争规则,又具备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才最具竞争力,才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教育置于整个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纳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洪流当中。
    杨育林(燕山大学副校长):教育开放是加入WTO的承诺。根据WTO法律体系中的相应条款,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国应开放“教育服务”,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势在必行。中国加入WTO后,对于教育服务方面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它教育服务等五个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并承诺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承诺对开展国际间高等教育交流

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又面临着规模巨大、影响全面、意义深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局面,中国高等教育界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
    王洪瑞(河北大学校长):只有全球通行型人才才能适应全球化要求。全球社会的整合化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造就全球通行型人才,建构和实施能够有效达到这一目标的全球教育模式,才能够组建起国际认可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与国际社会密切关联的全球化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管理者群体,才能够从中提炼优选出真正体现人类文化共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才能系统组合出反映全球社会整合发展全貌的文化体系,才能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各种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文明价值,才能够在国际教育舞台和全球教育场景中开展教育活动。
    另外,教育全球化是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各发达国家均有意识地大幅度调整接受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制度,相继取消了一些政策上的障碍,逐渐降低入境、入学的门槛;在我国大陆举办的外国教育展络绎不绝,外国教育机构来回穿梭,留学中介机构应运而生。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国外同行异常勤奋,他们不辞辛苦,已迫不及待地将他的教育服务直接送到了我们家门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全球教育村”的气息。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为美国带来了3.54亿美元的收入;英国留学生支付的学费约占英国大学总收入的16%;加拿大1996年接受外国学生近10万人,创经济收益25亿加元;澳大利亚教育出口居其各行业出口创汇前10名。我国教育出口服务也越来越受重视,中国教育展走出国门、巡回海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高等教育,积极吸引国外学子来华就读。教育拉动经济已不是一句空话。


    中外教育各有长短 需要互相加强交流

    主持人: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的,如何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为我所学、为我所用,是中国教育能否赶上发达国家和融入国际的关键。论坛上,中外国院校代表就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特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葛玉刚(石家庄铁道学院):我首先谈谈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上学年龄呈现低龄5岁上学的趋势;二,小学三年级后增设第二外语并加强电脑学习;三,学制更加科学合理,即小学初级到中等教育阶段由12年改为11年,大学专科一般为2年,本科为3年,硕士为1年,博士为3年;四,学位趋于规则化;五,网络教学辐射越来越大;六,大学基本实行学分制,有的还下延到高中阶段;七,不搞单一的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占有一定位置;八,教育终身制确立,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转岗培训和终身化学习。
    提姆·鲍特斯(英国鲁顿大学副校长):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普及大众。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与其国民所获的教育水平成正比,这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现代化经济所需的教育有着更为实际的用途,那就是把劳动者武装成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21世纪的建设者。摆脱只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解的局限,要有实际能力,能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能在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中灵活应变。为了实现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的目标,英国决定扩大高等教育的范围。为了增加大学生的数量,一项改革政策是使高等教育机构脱离政府控制,并鼓励他们参与竞争。现在,上大学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30%,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超过50%。
    魏苏珊(加拿大凯璞澜诺学院):加拿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老师怎样教。主要方法是实践性教学,演说式的教学方法显得不是那么必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独立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学到比书本上更多的东西;学生尊敬老师是为了学到知识,而不是畏于老师的权威。学生要会用批判式的思维向老师提出质疑,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创造力。
    詹姆斯·贝瑞(中美安德鲁大学校委会主席):中美教育各有优势。中美两种教育体制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各有优势。在美国的教室里,老师期待学生多问问题,课堂上会有讨论而且老师非常欢迎学生提出异议,这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并营造出自由、积极的氛围。我们珍视想象和发明,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从古希腊以来一直如此。中国的教育则使人们更为尊重老师、领导和长者,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刘大群(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我国高等院校将面临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这是因为,加入WTO对我国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国外教育机构将会在我国境内直接参与现有高校的竞争,同时国外高校将在我国招收大量的留学生,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境外教育机构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对高新技术人才及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将面临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

  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吸引了各国代表发言,原定举行一天的论坛不得不延长半天。图为英国鲁顿大学副校长 提姆.鲍特斯在论坛上做报告

  博览会期间,参观展览人数超过4万,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和合作意向书63份。图为教博会展区

  图为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永瑞(左二)与参会院校代表交谈

  图为家长、学生咨询留学事宜

    葛玉刚:不要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基础教育比较扎实。因此,中国的学生发展提高就会很快。我国初高中理科多年来在全世界比赛中多次获得最佳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教学形式中存在着呆板、死记硬背,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注重对学生发展空间的给予。

   
    我国入世后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

    主持人:新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一个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世纪,也是一个世界高等教育大融合、大合作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大的世界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处在教育国际化前沿的中国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主动地从全球教育和增强全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教育功能,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早日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对接并担当起中国教育国际化先锋。
    刘永瑞:为河北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举办了这样的大型国际教育博览会。这不仅在河北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它还将进一步打开河北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树立河北教育的国际形象。我们热忱地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来河北投资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同时,我们将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扩大外国文教专家来华的数量,扩大派出留学生规模,在高等学校甚至在中小学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为河北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河北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上新台阶。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举办这样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为河北教育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杨育林(燕山大学副校长):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政策要先行。高质量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世界各国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教育资源,人类共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教育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中国教育走向更加宽广的世界教育舞台,需要中国与国际教育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最近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针对中国入世以后教育管理工作,做出了许多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研究和决策:
    ——将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补充国内教育资源的不足;
    ——加快探索中外文凭相互认证办法;

    ——加紧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重新修订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中不符合WT0精神的条款。
    这一系列迅速得到更新的观念及举措显然是对国际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鼓舞和促进。我们将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积极稳妥地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积极促进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与合作。
   
韩永江(河北国际学校校长):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我们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而且在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专业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国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诸方面都无法同国际接轨。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地位,推进与国际接轨力度,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以特色促特长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外语特色、强化口语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打破一套教材垄断到底的局面;在组织结构上,设立了外事处,组织安排各种外事活动,管理外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实行了国内和国外相结合(教育模式及内容),输送和引进相结合(留学生),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考察团)。

    王洪瑞(河北大学校长):要全方位开展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全方位推进教育全球化。这是全球教育模式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全球教育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全球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全方位的,既可以是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是物力资源、文化信息资源乃至办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是短期的人员互访交流,也可以是长期的组织建设;既可以是简单的教育资源交流,也可以是深层次的合作办学。
    高峰(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入世以后,与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办学理念,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现代化管理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通行证。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主要差距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方面。

    在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现代化尤为重要,是建设一所现代化高校的关键和灵魂。办学理念和学府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大学建设的基础。国内外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清华、北大等之所以能够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具有长期积淀而成的富有特色的学府文化,和一套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学府文化就是学校要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什么人最受尊重、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办学理念是以一定哲学思想理论为基础,对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总的、系统的、严密的理性认识。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逐步树立以下观念:1、依法治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2、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念;3、建立管理人员职业化的观念;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并重的观念;5、建立开放办学的理念;6、建立诚实守信,公正民主的理念;7、树立“以人为本、注重人有什么,不计人是什么”的观念。

    我们的教育离国际市场还有多远?

    主持人:为期4天的"中国河北首届国际教育博览会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已经在石家庄尘埃落定。事实表明,这次博览会是成功的,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110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参加,4万多学生及其家长参观了展览,国内外高校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及意向书63份,23人在国际论坛发表了教育高论。然而,红红火火的背后,一些教育界管理人士和专家反思,我们的教育离国际市场有多远?
    有一个数字可以证明:在石家庄这个经济并不算太发达的城市,开展仅仅4天,市民就通过展厅咨询、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签订留学意向或协议2000多份,而

国内高校却寥寥无几,这意味着又一股出国热潮即将开始。据介绍,河北参展的近百所大中专院校在展览中"与狼共舞",并未失色多少,受到国际教育界的认可,海外教育机构和大学纷纷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互相交流,共同培训师生,特别是河北高校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中医、烹饪等民族精华在参展中大受国际青睐,收获不菲。
    刘永瑞:我们收获的是交流和合作,国外高校收获的是交流和市场。在这次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参展机构数量、签订协议、观

展人数、论坛规模等五个方面均大大"超过预想"。
    这次展览会,吸引了河北甚至是北京、河南等省市大量学生家长前来参观洽谈,场面火爆十足。但是,展览也暴露出我们参加国际竞争意识不强,不注重推销自己,而国外一些高校恰恰相反:新西兰9家大学得知信息后,在开展第二天连夜前来“赶大集”,成果不小;日本一家并未收到邀请的大学也慕名而来,许多国家的“清华、北大”也不遗余力地推销自我,吸引留学人才。为此我们建议,在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不甚发达的情况下,靠民族特色专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未尝不是一条新途径。在国际教育市场中,我们目前充其量不过是“赶集购物”,“消费者群体形成了,教育市场却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开发国内外两个教育市场,虽然我们目前与国际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博览会的成功充分证明:交流本身就是收获,没有交流就没有我们教育上的进步。(完)

 图为中外院校代表洽谈合作办学事宜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