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市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记者:近年来,廊坊市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增长速度不仅在河北甚至在全国也属前列,因而又被人们誉为“北方深圳”。廊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孙建群(中共廊坊市委书记):廊坊市的面积为6429平方公里、人口385万。自1998年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11.4%,财政收入则达到了20%,2002年全市GDP达到460亿元,财政收入比上年猛增了48%。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760亿元,相当于上一个5年的2.4倍,共有714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另有326个项目开工在建。仅仅几
|
 |
江泽民同志在廊坊视察后称赞:“廊坊出产的新产品还真不少!” |
|
年时间,廊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人们眼里,廊坊已是一座文明、繁荣、极具现代色彩的新兴城市。总结我们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廊坊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区位优势,树立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思路。
记者: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廊坊具有什么样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
|
 |
位于京津走廊的廊坊在大北京经济圈中占尽地利。 |
|
吴显国(廊坊市长):廊坊的大环境很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廊坊的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廊坊沿高速公路到北京、天津、首都国际机场、天津国际机场、天津港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即将形成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经济圈”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位于京津走廊核心部位的廊坊,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发展廊坊”、“建设环京郊特色经济带,构筑现代化强市名城”的发展思路。并且,中国入世、申奥的成功和日益完善的城市环境也为廊坊添足了参与区域乃至全球竞争的发展后劲。
引投资要靠“卖”环境
记者:王秘书长你好。在1996年到2001年担任廊坊市委书记期间,你提出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概念。你与廊坊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是如何认识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
王学军(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环境不单是一个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一个投资环境,引投资要靠“卖”环境。环境好,可以招商、引商、安商、富商,当 |
|
我们像营造森林一样营造城市时,凤凰自然会被吸引来。现在廊坊通过环境建设,到廊坊投资的人多了,居住的人多了,整个房地产热起来了,投资热起来了。因此我们提出一个观念,“环境也是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讲,项目问题、投入问题、人才问题等等,都是环境问题。
孙建群:环境是不可流动的,只能自己创造,并且越来越显现出综合化、国际化和人文化的趋势。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抓生产力。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环境,大力营造优质高效、公开诚信的服务环境,大力营造健康有序、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大力营造科学道德、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为企业、投资者和市民服务。 |
吴显国:鉴于发展环境的好坏已经成为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我市谋划实施了软硬环境建设的
“双十工程”。硬环境建设的十项工程涉及农业、交通、电力、通信、会展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和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等十个方面,总投资30多亿元。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包括中介服务体系、生产力促进中心、标准化体系、“数字廊坊”、信用体系、人才高地工程、公共财政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创新体系和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并要
根据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内容和标准,营造“服务高地,成本低谷”,不断强化环境的比较优势,打造出一个综合实力雄厚、
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人居佳境。
全面启动和完善“软环境建设工程”
记者:廊坊的软环境建设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孙建群:我们在软环境建设上着重抓好了三件事:一是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公开度;二是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一条龙办公”;三是加快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介组织、标准化、诚信等建设。
记者:现在廊坊的软环境建设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
吴显国:近几年来,廊坊市在政府职能部门、事业、企业单位普遍推广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ISO14001体系认 |

|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到过廊坊后说:“没想到在京津之间还有这样一块神奇的热土。”
|

|
宽敞、整洁的廊坊市区大街和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城市绿地。 |
|
|

|
廊坊市区夜景。 |
|
证,全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已超过300家;基本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取消了行政审批437项,总削减率达49%;坚决查处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乱”、越权执法、以权谋私等问题;对333个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规范了行政收费和检查制度,完善了“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办公制度,做到客户在证件、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投资办厂的所有手续在一周内办完,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东方大学城从审批到建成,先后只用了10个月时间。着眼于构建维系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撑体系,我们加强了社保体系建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率达到95.5%,城镇登记失业率0.9%,下岗职工再就业率63.5%。 |
|
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达到82.7%,初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企业有5家,股份制企业726家。
流通体制、城镇住房、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科技教育等项改革也逐步深化。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廊坊的软环境建设水平?
吴显国: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十项工程”的内涵,扩大“十项工程”的外延,确保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进展。标准化建设,要确保全市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09000质量认证单位要累计达到650家以上。信用体系建设,
2003年
|
从征集、整合信用资源开始,着手建立机关、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面向社会开展信用服务,将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向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廊坊”建设,全面启动和完善社会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管理系统、金融“一卡通”系统等十大主体系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强化服务,在人员培训、创业投资、孵化企业等方面取得新成效。金融创新体系建设,要全方位推动金融产品、工具、技术、服务创新,
|
 |
华堂高尔夫俱乐部。 |
|
|
增强金融服务的功能、效率和质量。进入上市辅导程序的企业达到5—10家,研究出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需求,扩大规模,出台政策,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以规范执法行为为重点,对所有执法人员和执法项目建立行为标准,减少执法弹性,增加执法刚性,规范执法动作。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好收支“两条线”制度,将支出重点逐步转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要研究借鉴京津沪的开放政策和营造投资环境的经验,按照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开放政策,提升环境建设水平。
|
 |
游客在悠闲垂钓。 |
|
以“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城市
记者:廊坊的城市环境建设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王学军:当初我们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了廊坊城市的定位。我们跟北京、天津不能比高楼大厦,跟沿海城市不能比碧水蓝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个30万人口的城市,没有高楼大厦,也不沿海,但是生态效果特别好,很协调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就借鉴了它的一些经验。最后反复论证,我们提出廊坊的城市定位是“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定位之后是资金投入。我们提出要多元投入,人民城市人民建,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廊坊原本有一条臭水沟,夏天蚊蝇滋生,冬天垃圾成堆,市区本来就不大,被它分 |
|
成了南北两块。1998年初我们下决心改造,面向全国招标。当时我们给的政策使开发商有利可图,于是他们纷纷投标,最后民间投资8.7亿元,建成了一条长6公里,宽120米的步行街,成为廊坊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最后的环节是管理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专业队伍和群众结合,以群众管理为主,专业队伍负责规划、督导和基本建设。98年我们就此搞了一个样板街,第二年我们又搞了四条,到了第三年全部推开,廊坊的城市面貌从此发生了极大改观。
吴显国:搞环境建设,规划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规划的缺失和对规划的漠视,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财富耗散,难以形成财富积累和文化积淀,使社会进步迟缓而缺乏效率。这就是廊坊千百年来没有留下几棵古树,没有留下几座古建筑,没有形成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注重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城镇规划、园区规划、道路规划都要确保50年、100年不落后。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是各级政府份量最重的工作职责。
记者:现在廊坊的硬环境建设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
吴显国:近年来,全市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全面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环保工程。截至目前,廊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绿地达10平方米;空气综合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在100以下;市区居民饮用水清洁率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气化率均达到100%;环保工作考评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市区建设“十大工程”4年累计投资100亿元,用于交通、通讯、旧城改造等108项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0%。现在的廊坊日益成为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宁静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新城市。(完) |
 |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考察廊坊市开发区。 |
 |
徜徉在春天里的廊坊市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