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中心,担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正确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世界舆论”的重任。 新华社的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1937年改现名。新华社成立后,用七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另外几家世界大通讯社160多年的发展道路,由最初一个简陋的随军新闻发布机构,成长为如今的国家通讯社,并跻身世界四大通讯社行列。在党中央领导下,全社上下,正在为建设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 新华社总社设在中国首都北京。全社的新闻采集和处理系统由总社、国内分社、国外分社三部分组成。总社除总编辑室外,还设有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新闻信息中心、音像中心和网络中心。在国内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1个分社,在5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同时,分别在香港、墨西哥城、内罗毕、开罗、巴黎设有亚太、拉美、非洲、中东及法语地区等五个可以直接向国外发稿的总分社。 新华社拥有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新闻报道和发布体系,每天发稿总量200多万字。在国内,每天通过专线分别向中央、省市、地县、晚报、专业报和电台、电视台播发各类新闻稿件,总字数为40多万字。对海外,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的向世界各地提供各类新闻,总字数为40多万字。此外,每天还向国内外发布经济信息约30万字,提供新闻图片130余底,并根据用户的特别需求向130多个国家提供多种文字的专稿和特稿。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新闻信息用户网络,总用户一万多家,并与近百个国家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答订了新闻交换合作协议。成立于1993年的新华社音像中心,为各级电视台和广大音像制品订户提供多品种的新闻、专题类节目。 新华社编辑出版近40种报刊,包括《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外文电讯稿》、《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体育快报》、《了望》、《半月谈》、《环球》、《中国图片》、《中国年鉴》等。其中,《参考消息》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半月谈》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新华社所属的新华出版社每年出版以新闻和时事政治为主的各类图书400余种。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华社的通讯技术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了包括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新闻通讯、经济信息、资料检索等10多个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拥有包括卫星通讯和互联网在内的传输网络。卫星通讯传输网络形成了北京为中心,香港、纽约、巴黎、伦敦为转发中心,覆盖全国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通信体系。 近几年来,新华社的经营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新华社所属的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新闻发展公司、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中国图片社、环球公共关系公司、杭州国际公共关系公司等,在国内同行业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华社还设有新闻研究所、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学院等机构,致力于新闻业务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中国政府的授权,从1996年开始,新华社又成立专业机构,负责对外国通讯社及其所属信息机构在中国境内发布经济信息进行归口管理。 七十年来,新华社始终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忠实地履行党的“耳目喉舌”职能。新华社的报道,始终坚持“全国观点”,自觉地服从大局,服务于大局。一方面,及时地向中央提供国内外新情况、新信息,供中央决策和指导工作参考;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声音,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革命战争年代,把最新消息报告党中央、毛主席,成为新华社工作守则。与此同时,新华社的报道成为党中央指导各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渠道。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都是通过新华社播发而传播到社会各界,使广大军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受到教育和鼓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的参考报道,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报道领域不断增加,质量和时效不断提高,受到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视和肯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新华社记者深入调研,勇于坚持真理,及时向中央报道了大量来自广大农民社会实践中的第一手材料,为中央指导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新华社的报道充分体现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努力把党中央的意志变为全党全国的意志,变为全国人民的行动。 新华社的国际报道,及时地让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世界,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大业;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党和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为在国际上树立新中国的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