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新华社河北网站->燕赵县域->枣强县


京九明珠--枣强县--人文地理

    枣强,古称辣津, 《史记,游侠列传》中"吕尚图于棘津",就是说的这里。西汉初已经置县,因为枣木强盛。取名"枣疆县"。由于古代"疆"同"强"同音同义,后来沿用为"枣强县"。历史上有"日啖红枣三百颗,.不辞长做枣强人"的美喻。
    毛鹏,京剧《四进士》中一位不徇私情,为民伸冤的按院大人。明朝嘉靖元年生于枣强县王常村。据《枣强县志》载:毛鹏,字汝南,别号双渠,嘉靖丙牟举人,联捷进士,官至擢右副都御史,提督雁门等关,巡抚山西。毛鹏去世后,皇帝感其镇边有功,为其修建了陵墓,现在墓地仅存一神道碑。85年由乡政府组织,后王常乡又重新修起碑楼。
    西汉巨儒董仲舒出生在枣强,早年刻苦攻读,下帷讲诵,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佳话。雕于明代的董子石像至今端坐在故里--今王常乡旧县村,以供后人尊仰。汉景帝时为博士,汉代代时对策,系统阐述其理论,以儒学为主,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思想,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儒学思想,适应了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愿望,成为继拉丹来的一代学术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王相,退体后居于京师长安,以治学著书为业,其中明经术及上疏公犊之类123篇;《说春秋得失》、《闻举》、《明清》等数十余篇10余万字,现在传世的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公羊治狱》等书。为纪念一代儒宗董仲舒,近年,枣强县顺应民心,在县城火车站附近修建了大型艺术建筑--董仲舒艺术碑廊,成为国内外文人学者和商贾游客观光、交流的胜地

 

 


比干庙宗圣殿

    商末宰相比干曾在该县今大营一带为官,其间,他率众涉足乡里,励民狩猎,发明熟皮制裘工艺,造福庶民,为人乐道。后比干进朝为相,'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已谗言,被害致死。岛民对比干感激戴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建"比干庙",至今当地皮毛从业者们在门店及家中仍设比干神位,尊为祖师。
    武状元张殿华,枣强县北流常村人。自幼拜师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清道光二十四年,经乡殿试,连捷进士一甲第一名,皇帝钦点武状元,封为御前头等侍卫,赐乾清门行走。
    枣强还是一方革命的热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陈再道、刘志坚曾在这里浴众备战,被誉为"红色经典"的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反映的就是枣强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返回上页       返回主页


关闭窗口

版权归新华通讯社河北分社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