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半干旱区农牧综合治理与适应开发技术体系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推广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冀西北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细读近10年来河北农大教授张立峰所获的十几项大奖,无不和“农”字相关。
“用科技创新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是我最大的心愿。”日前,张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正因为如此,他长期从事区域农业发展及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家应急计划“首都圈防沙治沙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张北示范区”首席专家,主攻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
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张立峰刻苦钻研传统农业的作物生产系统结构和功能关系,提出了“多作共栖系统”的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结构模式,以及用土地当量比评价作物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生物学综合指标。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多作时空系统定量化比较的空白,为揭示我国多作、多熟、多利、多养型种植制度的效益原理,以及确立其在国际集约持续农作制度发展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七五”期间,张立峰参加了太行山区综合治理,并主持丘陵农区作物快速增产课题。为了帮助太行山区人民脱贫,他长年累月吃住在农家,整天“长”在了山上。经过多方面调查论证,他提出了以生态学观点系统开发山区资源生产潜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开发旱地作物生产及协同进行山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技术模式,并据此开发出适合太行山区农民脱贫与保护生态的适用技术,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与“农”结缘,意味着更多的艰辛和奉献。为解决我省西北部地区粮草短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等问题,张立峰响应国家科技扶贫号召,毅然承担起“高寒半干旱区农牧综合治理与适应开发技术体系研究”课题。坝上干旱少雨,气候寒冷。他的嘴唇被风吹得起了皮,手被冻得生出一道道的裂口,一碰就疼得钻心。他咬着牙忍着,他说:“只要能使农民增收脱贫,这点苦吃得值!”
历经10年刻苦攻关,以他为首的课题组提出以改善农牧生产条件为基础,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应区域资源环境,抗逆稳产;利用区域冷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喜凉蔬菜生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并在喜凉蔬菜生产技术上获得突破。仅1999年至2001年,他所创新的农牧生产技术,在冀、晋、蒙长城沿线地区推广应用1084.9万亩,累计净增纯效益3.44亿元,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及区域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让科技在贫困地区普及、扎根,是张立峰多年的奋斗目标。他在坝上高寒半干旱区建立起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将农学、资源与环境、园艺、畜牧、草原以及经济等多学科师生联合起来,对区域农牧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联合诊断,提出解决方案,创新关键技术。“三结合”基地的有效运作,不仅使广大师生得到了实践锻炼,更在实践中影响了当地农民,使当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张立峰先后获得省“山区开发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今年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面对荣誉,张立峰感到更多的是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他表示,要牢记一名党代表的神圣职责,更加努力地为“三农”服务,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本报记者 张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