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童山难伴长城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 屈维英  见习记者 陈玉

     明长城绵亘万里,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以及保护东西商贸往来的屏障,数百年来始终是一条给"两岸"带来绿色、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但在今天,人们每一次亲近长城,都往往同时目睹长城沿线的自然生态遭受破坏而日益荒凉的状况。甚至在一些原来生态环境尚好的地方,这种情况也正在令人痛心地蔓延。
据曾经对长城沿线生态环境作过考察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孔繁德介绍,在古代,明长城用于保护南部的农耕区不受北部游牧民族的侵袭,实际上成为我国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其东段和中段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的交界地带,沿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也位于过渡性的地区,更替着森林与草原,绿洲与荒漠,这使得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很容易遭到破坏。
    资料表明,从近代开始,中国长城北部的草原与南部的农耕区即因战乱、盲目垦荒等原因屡遭破坏。目前在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因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方也因此成为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而在长城以北的畜牧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这种因盲目垦荒、过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很难恢复。
    长城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威胁着长城古建筑的存在。
    "五一"前夕,记者一路颠簸察看了位于燕山深处河北省抚宁县大毛山、拿子峪等段明代的蓟镇长城,这几段长城历来人迹罕至,只有脚下世代居住的村民。来到大毛山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院子内外都堆着成垛的柴草、树枝,有的枝干还挺粗。同行的抚宁县驻操营镇领导解释说,这一带村民原来以烧煤为主,去年起整顿小煤窑,附近的地方煤矿都停了产,外头煤价又一个劲儿上涨,村民只好重又上山砍柴。
    远望群山,植被茂密的山坡不多,长城蜿蜒起伏在山脊之上,与她相伴的是裸露着的灰色岩石。一路上山,身边多是蒿草和灌木,看到的树不多。十几年扎在这山里潜心研究长城的中国长城学会会员郝三进告诉记者,前几年他还经常见到狼、狐狸等野兽出没,那时这一带松树很多。他指着城墙边一棵孤零零的松树忧虑地说,这棵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砍走了。对此,当地领导表示,目前正在开发这一带的长城旅游,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今后打算封山几年,一草一木都不许动了。
    据了解,在大毛山、董家口等山村,由于交通不便,可耕地少,村民致富有困难,守着长城和大山,只有靠山吃山,烧木柴,挖蝎子,采草药,养山羊,甚至开山采石,记者路上就不时遇到满载山石的大卡车出山,说是卖给唐山的陶瓷商。记者了解到,在燕山、太行山地区的长城脚下,像这样的贫困村还有很多,生活与生态的矛盾普遍存在,而且日趋尖锐。
    20余名生态学、长城学专家学者两年前对长城全线生态状况进行的一次系统考察发现,长城"两岸"生态十分脆弱,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两年之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保护效果不理想,破坏仍在继续。
    近年,一些科学家曾经提出建设长城绿化系统工程的倡议,建议通过在长城两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植被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达到防风固沙,保护长城的目的。想法无疑是好的,但要使这一庞大工程得以实施,并做到持之以力、持之以恒,最根本的一条是调动长城身边农民的积极性。
    有识之士指出,以长城旅游资源的整体科学开发为龙头,可以有效地把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扶持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牧业,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开发旅游、保护生态的主体,在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收中,实现专业性文物、环境保护规划督导与农民自愿的义务保护有机结合,实现长城生态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的互动双赢,让绿色永驻长城,长城永葆青春。(完)

版权所有:新华网河北频道 
制作单位:新华社河北分社、新华社河北新闻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311-5808047   Email:hb-news@xinhuanet.com
Copyright:http://www.he.xinhua.org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