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野人”有什么价值?
   
主持人:“野人之谜”在我国境内探寻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一个世纪,尤以神农架最引人注目,且持续时间最长。“野人之谜”的揭示将对人类起源、进化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科学价值。
    谭徽在:从历史发展而言,“野人之谜”已困扰我们人类几千年,而在今天科学日益完善,经济迅猛增长,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世界之谜揭开。从1976年椿树桠看到“野人”,中科院派出第一支科学考察队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野考资料,而在这短短20余年,又不断有人与其相遇,不断有新的发现。种种迹象表明,确有一种神秘的奇异动物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全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传闻,反映这一物种的存在,也在为其的存在寻找科学根据。他们中有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

 
点击放大

    生长在神农架深山老林里的千年杉王。(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点击放大

    神农架的金丝猴。(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学、生物、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的许多优秀代表,他们在进行着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人类从早期蒙昧时代就开始猜测的古老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由于从猿到人进化系统学说存在着化石上的缺环,科学家仍然无法描绘人类诞生过程的全部详尽图画。“野人”也许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的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活化石”,蕴藏着人类起源的奥秘!
    主持人:“人类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物种,需要找到家人。”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猴子之关系的不可靠性”而科学的态度是不能凭空论证,它无疑需要时间和耐心及机遇的,更需要态度。 
    卢德鲜:科学推论需要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进行,“野人”的发现与研究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第一,如果“野人”确实存在,便可证明恩格斯的科学论断: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确实存在那种亦猿亦人、非猿非人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将极大地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容。第二,“野人”没有语言,不会使用工具,但能直立行走,这对于研究前肢解放和制造工具的关系、直立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标本和模型,对体质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以至新的突破。第三,在动物进化方面,灵长类动物是怎样走过人和猿分家的过程,至今仍无正确解释,而随着“野人”研究的进展将会为此找到科学根据,更加丰富高等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的内容,新的人类进化系统树必将重新绘制。第四,“野人之谜”之所以能让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认真对待,是因为在它被目击地点至今保留的古生态环境以及一些极不一般的化石,这些化石表明了它们是一种能直立行走的高大动

物,但不是人,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猿。有人认为是一种进化过程中不成功的介于人与猿之间的动物,这种动物在理论上已经绝灭了,但正是在这些发现化石的地方传出关于“野人”的事件,这就又使人们产生一种联想,是否象大熊猫那样,还存在着个别的这种动物呢?联系我国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古猿、古人类和巨猿化石的不断发现,对在这一带出现的“野人”进行考察研究,可以使“活化石”“死化石”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世界人类起源问题,也将极大地丰富对古猿的研究。
    主持人:“野人之谜”一直被推之为世界四大自然之谜首位,六大科学悬案之一。被科学界称为“可能是本世纪内动物学和人类学的最重大发现”,“跨世纪的人类巨大工程”。
    谭徽在:当今科学技术已很发达,人类可以邀游天际,向其它星球迸发,寻找宇宙中新的生命。然而,人类对于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野人”竟不能相识,不去了解、认识,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正因为如此,“野人”问题才更具吸引力,且在科学上更具挑战性。此次对神农架、鄂西北奇异动物(野人)的综合科学考察,属于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考察的目的主要针对需进一步搞清的“野人”问题,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其进一步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考察,从而拿出确凿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对“野人”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证明。并对当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珍稀动植物、奇异自然现象、地质地貌等多学科作一次综合科学考察,为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永久发展做出积极的有意义的实际工作。
    卢德鲜:“野人”所涉及到的不只是针对某种动物,而是对整个生命科学体系的一种新的革命,是一个国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达到成熟的标志。这次考察除了科学上的价值,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在于让人们清醒认识到,由于我们人类不文明行为,已经导致不少珍稀物种的灭绝,人类社会的急剧发展正在使生态环境加速遭到破环,严重地威胁着动物的生存。某些未知物种未被发现即将灭绝,将是自然界巨大的损失,而最终殃及的仍将是我们人类自己。目前,三峡大坝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蓄水指日可待,这势必会形成新的区域性小气候,神农架一带的生态环境也很可能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对该地区未知物种应抓紧时间查明,这样,不仅可使当地动植物资源的本底材料更加丰富充实,也可避免因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遗憾。


    谁能揭开千古“野人之谜”?

   
主持人:我们都担心“野人”濒临灭绝,一定要及早发现它,保存它,给它以条件,而能增加它的数量,是我们面临非常复杂而迫切的问题,这在政治上、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有重大国际性意义。为此,许多一线的野考队员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
张金星:我来神农架已经8年了,从严冬到酷暑,从初春到深秋,经历了几多艰难困苦,闯过了多少生死关头。在山中,任何可攀援之物都是我的护身宝,我靠着它们攀悬崖,走峭壁,有时连山羊都过不去的地方我也要想办法瞧一瞧观察一番,我认为“野人”比任何动物都聪明,灵活,所以,只有自己能象它们一样能攀善爬,才能与其相会。在大雪中误闯迷魂倘,五天五夜困在雪中,冻掉三个趾甲盖;到熊洞中作客,被黑熊抓伤脑壳;夜半与金钱豹多次相会,同各种猛兽狭路相逢产生磨擦;被野蜂追袭,无奈钻进冰冷的溪水中才死里逃生;旱蚂蟥,竹虱子叮咬的身上斑痕点点,痛痒难熬。因系孤单奋战,去寻踪查迹,远离营地,致使营地几天无人照管,数次被盗;也被人骗过钱诈过财,挨过揍遭过骂,作为人质扣留过;更有一些不明真相,不理解者讥笑侮辱,冷嘲热讽,诬陷迫害。每到冬季,我都要在考察区主要通道、垭口、洞穴设置标记,投放诱饵,设立固定观测点。也对外界社会对有关“野人”的讹传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如:“杂交野人说”、“悬赏野人事”。八年来,我数次被素不相视的老乡朋友搭救相助,提供食物,赞助钱财,对我的考察予以帮助。为感谢仍处于贫困中的乡亲们,特从山西老家捎来几大包旧衣物送给他们,也从自己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些许资助学生娃和遇难的人们。总之,我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感化周围的人们,为自己的考察创造条件。
    主持人:你对“野人”的发现有多么大的把握呢?
    张金星:“野人之谜”是一件很艰苦、很漫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成功,但揭示“野人”之谜大有希望。目前,我们已掌握了不少第一手“野人”资料,为野考事业作出一些成绩,证明我们所寻找的未知奇异动物(野人)依然存在,只是数量相对稀少,若不尽快发现,为它们生存创造环境,保护它们,而使“野人”自然消失,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而使我们愧对后人。我初步作了一个数量分析,神农架每万人在一生中有13人可与“野人”偶然相会,因此,发现“野人”的机率在万分之十三左右。这万分之十三在科学发现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功率很高了,所以,对“野人”的发现也是极有希望的。事物的偶然性将在必然中孕育,奇迹的出现是偶然一瞬间实现的,尤以科学事业。
    主持人:你们在对“野人”的考察中,是不是用到很多精密仪器?国家是否在经济上给予你们很大的支持?
    张金星:对“野人”行踪最好的考察须借助于先进的观测仪器和手段,应有高精度的望远镜,夜视仪及红外线自动摄像仪等高、精、尖的现代装备,在一个固定地区进行全天候日夜监测。为搞清“野人”,从1994年至1999年,我们曾连续六年按规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科学技术部、中科院及相关12个国家有关科研部委进行审报立项,因各方面原

     

神农架的白熊。

神农架的苏门羚。

神农架的梅花鹿。

神农架的红腹角雉。

神农架的金雕。

因,这一课题还未经国家正式立项。因此,我们只能靠自筹资金、自费考察来完成,在经济发达国家,也有许多基础科研工作是靠民间组织的考察完成,所以,中国奇异动物综合科学考察队是一支自费进行科学探险考察的队伍,它既无国家拨款,也无任何经济来源作保障,主要依靠社会资助的方式进行。目前我们考察队既无国家拨款,更无固定经济来源作保障,想添置任何一件装备都如“天方夜谭”。我们的考察只能用排它法,否定法进行。例如:我们发现“野人”大脚印,首先确定其的真买性、可靠性,证明是活着的某一物种所为。再对其的形状、印迹与我们已掌握的当地有关动物包括人的足迹对比、否定、排除。最后,便可确证大脚印系未知奇异动物留下的。对粪便、毛发等也是如此。而后,再把我们所获得实物请专家用先进仪器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鉴定。
    主持人:听说你1993年秋,开始计划到神农架探险考察,于1994年10月正式进入神农架直至今。并蓄须明志:“不揭示‘野人’之谜不出神农架,达不到目标不刮胡子!”
    张金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作为目前唯一一直坚持在神农架野考第一线队员,仍是那句话:“不揭示‘野人之谜’决不下山,不抓到‘野人’决不刮胡子”!下定决心,争取在两三年内彻底揭开“野人”千古之谜,为中国和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为野考出谋划策,积极援助,一如既往,支持这一伟大事业。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神农架“野人之谜”大白天下之日就不会很远。神农架将以揭示“野人之谜”的首发处而震惊世界!
    主持人:试问,在这万紫千红、连绵千里的神农架地区的原始森林中,朦胧的“野人”传说是否将变成科学的真实?谁能揭开这千古“野人之谜”?(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