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大力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以加速地方经济增长,但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开发中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招商引资搞建设,甚至不惜以牺牲当地资源为代价,从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将给社会和民族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记者近期通过考察河北省某些区段长城的破坏情况,看到旅游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更加重视保护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以便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与财富妥善保护好。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 见习记者陈玉


2002年6月19日

    特别声明:新华网河北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311-5808047  传呼:126-1176623
E-mail:hb-news@xinhuanet.com 
本期文字、图片:江山、陈玉  制作:王东宏

    
   “长城被损毁得只剩下孤零零的几个点、几处今人修复的景区,其文物价值也就损失殆尽,称不上什么奇迹了”


    主持人:长城是人类社会现存最为宏伟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在中国,长城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着智慧、坚忍、奋斗、牺牲、坚不可摧、戮力同心等等精神内涵。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遗存着极其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科学、交通往来、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而且也是探索中国北方农业、牧业、气象、水文、地震等的重要依据,并孕育了一座瑰丽的长城艺术宝库。

    吉羊(东北大学教授):长城的建设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初是各诸侯国在各自领地上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拆除了六国建设的互防长城,并“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它是在原秦国、赵国及燕国的北方长城的基础上扩充修筑的,目的和作用是防御匈奴和东胡等奴隶主的率众南掠。自秦朝修筑第一条万里长城后,在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都曾不同程度地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朝和明朝的长城规模宏大。汉朝的长城,亭障、烽燧长达两万里,现在保存的明朝长城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长城的宏伟风貌与中国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万里长城蜿蜒曲折,宛如蛟龙腾空而起。

    罗哲文(著名长城学家):正因为如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透过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更加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长城文化。然而,现在有许多段的长城却遭到了破坏。如河北省秦皇岛市一带长城上唯一的“斥堠”(明代守城军队的信息中枢)上,有24个瞭望孔,因每个孔上半部的拱形都是整块青砖成型的,绘有云纹,就曾被附近的人扒去当作现成的鸡窝口。另外,许多重新修复的长城地段,却不伦不类。再如,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九门口长城,是明长城中唯一的一座跨河长城。明末李自成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曾

遭遇清兵夹击,一战败北。但当修复一新的九门口长城开放时,慕名而来的游人失望了:崭新的城墙,与两端的残长城一对比,一眼看出来是假的,长城身旁还建起了一座臆造的假庙,历史的古朴厚重荡然无存,令人兴味索然。
    吉羊:不知道为什么,山海关第一关城墙上端有一段重修时,砌砖居然用白洋灰,我每次带中外朋友来都不愿意让他们看到,现在这段长城的城墙上,隔不远就放置一座戍守山海关的名将塑像。许多游客发出疑问:“这些将军什么时候沦落为站岗士兵啦?”显然,违背历史原貌的“假古董”、“添加剂”,使人感觉不伦不类。另外,城墙上还有人搭起几个设摊作画、游艺卖字的棚子,不时拦住游客推销,冲淡了长城作为城防工事应有的凝重感。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又面临着规模巨大、影响全面、意义深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局面,中国高等教育界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10多年前,我徒步考察明长城全线时,明长城东起丹东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讨赖河边,全长7000多公里,三分之一已经湮没在沙漠之中,三分之一倒塌严重,仅有三分之一保存较好。平原、山区的长城大多数被人为破坏,没有毁掉的,往往是因为山势太险无人敢上才得以保留下来。今天看来,长城保护的现状更加严峻,因为不得力的保护,不合理的或者是过度的旅游开发,足以毁掉长城仅存的精华部分。
    罗哲文:正因为长城建筑规模宏大,长城文化博大精深,对长城文物的妥善保护始终是一个难题。目前长城保护的现状之所以令人忧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所谓长城,并非仅仅指八达岭、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几处著名景点的几段城墙、几座关口、敌台和烽火台,作为人类建筑史上占地面积最大、工程最为浩大、建造耗时最长的建筑奇迹,“长城”包括所有千百年来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遗址,即使是残墙断壁,它们都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城遗址”的组成部分,都需要得到国人的精心保护。假如有一天,长城被损毁得只剩下孤零零的几个点、几处今人修复的景区,其文物价值也就损失殆尽,称不上什么奇迹了。


    “长城如今正在遭受着最严重的威胁,这威胁来自那些受实用的短视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手。”

   
主持人:今天,恐怕没有人会对中国长城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发出质疑。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修建过长城一类的建筑,而为什么只有中国长城堪称人类最宏大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她是建造历时最长、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工程量最浩繁的建筑奇迹。
    董耀会:如此伟大的古代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工程量的巨大,还在于它严密的军事防御布局;“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科学

  本来是历史遗迹的长城,然而现在却钢索缠身,令人遗憾。

设防;烽火相望、顷刻千里的通讯报警联络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各种不同建筑材料、多样结构和艺术的营造方法;以及亿万人民付出的艰巨劳动和无数牺牲。遗憾的是,许多段落的长城自然的毁坏非常严重,特别是目前“建设性破坏”直接威胁着长城文化。侥幸逃过“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而幸存的长城,现在正承受着沿线人们对她的随意蚕食,而“吃”老祖宗是目前破坏长城的最普遍的现象,他们“吃”老祖宗的办法就是扒城砖盖房子、垒猪圈、垒院墙,以及类似的“不经意”行为。
    罗哲文:长城这一人文奇观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瞩目,长城旅游成为有长城的地区竞相开发的项目。但一些地方在建设所谓“重建”、“恢复”工程时,以牺牲文物古迹内在价值为代价,忽视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利用,弃真求假,这在长城开发中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貌似抢救已破毁的长城,却不顾历史原貌的“重建”和“恢复”,实在是对长城的另一种人为破坏。
    郝三进(中国长城学会研究员):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作很好的保护性规划,便匆匆上马一些旅游项目。例如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野趣的新热点,一度兴起一股徒步走长城热,拿出一段残长城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便吸引游客,在探险游人的蹬踩、攀爬下,人们趋之若骛,而“无能为力”的古长城遗址也只能悲哀地遭受着人为的践踏;有些地方为了节省工程投资,甚至不惜拆毁城墙通公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人们这种毁坏长城的墙体和烽燧,推倒长城的城砖和夯土的行为,使这古老的文化遗迹变得更加残破。
    主持人:然而较之蚕食,对现存长城危害最大的还是忽视长城保护的、不科学的旅游开发,它们足以使现存的长城成段地消失,对长城来说是致命的。
    吉羊:不少文物工作者针对长城旅游开发中重利用、不重保护的现象,发出这样的诘问,“究竟是文物旅游,还是旅游文物?”今年是《文物保护法》颁布的第20个年头,而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原则一贯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也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的共同利益所在。文物是源,开发是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说起来显而易见,但实际做起来就出现了不少的不和谐音符。例如,为迎合一些人的口味“打造”文物古迹,造成文物被破坏不可再生;盲目过度开发文物资源,贪眼前之利,牺牲文物的长远生命,无异于杀鸡取卵;用行政命令、外行行为“指导”文物利用,干扰文物保护,文物部门却没有独立执法权。拿长城来说,当前一些长城研究者正在奔走呼号——两千多年屹立不倒的长城如今正在遭受着最严重的威胁,这威胁来自那些受实用的短视的经济利益驱动的手。
    董耀会:另外,许多地方对古建维修的费用不足,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不力。虽然有些著名景点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但是这些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被各级政府截留,最后用于维修的资金很可怜。如具有特殊价值的一些世界级自然与文化景区,因为只要一开发,就会造成严重的、不可修复的损害,由于古建筑维修费用不足,大部分著名古建筑缺乏必要维修,损坏情况严重。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近日来到太行山某处长城遗址,只见因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昔日的长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只有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由有限保护提高到有效保护,才能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持人:明长城绵亘万里,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以及保护东西商贸往来的屏障,数百年来始终是一条给“两岸”带来绿色、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但在今天,人们每一次亲近长城,都往往同时目睹长城沿线的自然生态遭受破坏而日益荒凉的状况。甚至在一些原来生态环境尚好的地方,这种情况也正在令人痛心地蔓延。
    孔繁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我曾经对长城沿线生态环境作了考察。在古代,明长城用于保护南部的农耕区不受北部游牧民族的侵袭,实际上成为我国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其东段和中段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的交界地带,

沿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也位于过渡性的地区,更替着森林与草原,绿洲与荒漠,这使得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近代开始,中国长城北部的草原与南部的农耕区即因战乱、盲目垦荒等原因屡遭破坏。目前在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因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方也因此成为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而在长城以北的畜牧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这种因盲目垦荒、过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很难恢复。
    主持人:长城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直接威胁着长城古建筑的存在。
    郝三进:位于燕山深处河北省抚宁县大毛山、拿子峪等段明代的蓟镇长城,这几段长城历来人迹罕至,只有脚下世代居住的村民。远望群山,植被茂密的山坡不多,长城蜿蜒起伏在山脊之上,与她相伴的是裸露着的灰色岩石。一路上山,身边多是蒿草和灌木,看到的树不多。来到大毛山村里,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院子内外都堆着成垛的柴草、树枝,有的枝干还挺粗。据本地人解释说,这一带村民原来以烧煤为主,去年起整顿小煤窑,附近的地方煤矿都停了产,外头煤价又一个劲儿上涨,村民只好重又上山砍柴。我十几年扎在这山里潜心研究长城,前几年还经常见到狼、狐狸等野兽出没,那时这一带松树很多。现在这里的每一棵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砍走了!另外,据了解,在大毛山、董家口等山村,由于交通不便,可耕地少,村民致富有困难,守着长城和大山,只有靠山吃山,烧木柴,挖蝎子,采草药,养山羊,甚至开山采石,路上就不时遇到满载山石的大卡车出山,说是卖给唐山的陶瓷商。

    主持人:20余名生态学、长城学专家学者两年前对长城全线生态状况进行的一次系统考察发现,长城“两岸”生态十分脆弱,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两年之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保护效果不理想,破坏仍在继续。
    孔繁德:在燕山、太行山地区的长城脚下,像这样的贫困村还有很多,生活与生态的矛盾普遍存在,而且日趋尖锐。近年,一些科学家曾经提出建设长城绿化系统工程的倡议,建议通过在长城两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植被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达到防风固沙,保护长城的目的。想法无疑是好的,但要使这一庞大工程得以实施,并做到持之以力、持之以恒,最根本的一条是调动长城身边农民的积极性。以长城旅游资源的整体科学开发为龙头,可以有效地把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扶持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牧业,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开发旅游、保护生态的主体,在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收中,实现专业性文物、环境保护规划督导与农民自愿的义务保护有机结合,实现长城生态保护与农民生活改善的互动双赢,让绿色永驻长城,长城永葆青春。
    主持人:文物古迹与旅游发展互为表里,密不可分,旅游以文物为依托,文物借旅游彰显其价值,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双赢,如果处理不好,也会造成两败俱伤。
    罗哲文:其实,旅游保护与旅游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比如山东省莱芜市北部山区的小山村房干村,以其独特的大自然生态特色吸引了,除本省外,来自河南、广东、陕西、河北、上海、北京等省市的游客,在游客中还时常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据了解,房干村只有500多口人,位于鲁中山区腹地。过去这里是荒山秃岭,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农民人均年收入人民币只有几十元,不少村民因没钱娶媳妇打光棍。经过20多年封山造林治水,这个小山村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民们也富裕起来了。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大大小小八座水库如明珠镶嵌在沟壑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飞禽走兽的天堂,栖息在这里的鸟类已近200种,野生动物达20多种。曾的中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为房干村题词“生态农业好,中华第一村”,并勉励房干人继续珍惜和培育自然文化遗产。
    郝三进:实际上,国内外凡以文物和文物景观为主要载体的旅游区,无不存在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只是当前在我国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地“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急迫,这一矛盾正变得越来越尖锐。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围绕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文遗存,对立的两种行为就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矛盾:一种是加强保护,加倍珍惜,整治周围环境以衬托其价值,如承德大刀阔斧拆除避暑山庄外八庙周围的现代建筑,山海关拆迁15万平方米建筑,用绿地托出巍巍老龙头和天下第一关;另一种是大“吃”文化遗产,建索道、宾馆、饭店、商店,用风马牛不相及的项目“丰富内涵”。前者的眼光无疑是长远的,而后者的急功近利已经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反感和痛心。
    主持人:事实已经证明,那些正确处理文物保护、生态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地方,往往能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由有限保护提高到有效保护,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得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还可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文物保护、生态保护等,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历经沧桑的长城烽火台,高高耸立在大山边关。


    “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统一规划,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主持人:许多地段的长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但是不是现存的长城都这样不幸呢? 
   
吉羊:不是。明代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段长城——燕山深处的董家口长城,这一段600多年来一直藏在深山人不识的长城,是现存明长城中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这段坐落在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村一带连绵起伏、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的长城,是河北省与辽宁省的分界。据考证是明朝一代名将戚继光率部建造的蓟镇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塞。你登上城墙,可以看出这里与八达岭长城的一览无余不同,这段长城迤逦而走,雄姿时隐时现,有时干脆借刀削一般壁立的山崖为天然屏障,使人油然钦佩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精工巧思。而且难得的是长8.9公里的墙体保

存基本完好,仅有几处坍塌形成的豁口,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1座斥堠,大多砖石坚牢,巍然耸立。仔细察看几座“耿家楼”、“王家楼”、“孙家楼”的敌楼,你将看到石券门上的弧形部分刻有“双狮绣球”、“祥云飞天”、“缠枝莲”等明长城中十分罕见的浮雕图案。
    主持人:历经数百年风霜,董家口长城为何能如此奇迹般保持完好无恙?
    罗哲文:为什么能保持完好无恙?当年蓟镇总兵戚继光从浙江等地调士兵来此戍边时,为安定军心,允许带来家眷,将士们有的就举家生活在一座座敌楼中,给巍巍铁关融进了一丝温柔的生活情调。这些守城将士的后裔繁衍成为山脚下的村落,直到今天,董家口村仍是一个典型的后裔村,尚遗有陈、李、耿、孙、赵、张6姓。因此,爱护长城,成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自觉行动。这,就是董家口长城得以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这就说明一点,只有群众性地保护长城,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郝三进:与这些相比,山海关1999年修缮天下第一关箭楼工程则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聘请故宫博物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和技术人员负责大木构件的防腐、加固,文物部门绘制了原状图、对拆卸构件进行编号记录、安装复原,竣工后做到了修旧如旧,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好评和游客的欢迎。其实,加强保护不等于全部重建,游长城不一定非要登上长城。八达岭景区石峡关残长城维持原貌,采用辅助设施,使游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办法,在一味的“修葺一新”、“雄姿重现”之外,带来一种新鲜的启示,即创造条件,引导游客从保护文物的角度体会长城的价值,欣赏长城沧桑的美,即使保持一定距离却可以更好地感悟其文化底蕴。
    主持人:针对一些地方纷纷提出重修某某段长城的想法,关键还是要保持其文化内涵,修建中一定要重视现场的文物发掘和保护,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以延续原来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建成后才能有生命力,这才是对文物价值最大的利用,也符合当前文物旅游的潮流。

    董耀会:“进得来”是抢救长城的前提,也是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使其得到合理利用的一项措施,建议公路撩开长城的隐士面纱之后,保护和恢复措施要跟上,因此,政府还必须统筹安排,及时投入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文物修旧如旧、适度旅游开发等工程。这样才能确保长城真正得到关照,而不是失去她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当务之急是把开发置于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完善文物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文物调查,做到保护有的放矢;加快制订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的各类整体规划,保证其权威性和刚性;宣传文物法规,普及文物知识,提高保护意识,建立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文物保护队伍;只有“谁开发、谁受益”还不够,必须加大对地方文物资源利用短期行为的稽查、处罚。

    巍巍长城依山而建,像人的胸膛那样伟岸。

    孔繁德:由于对旅游业开发不当而导致历史古迹不断损坏的现状,屡有发生。因此,开发旅游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财政支出有关部门应当实行统一管理。目前,长城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已经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以河北省为例,该省境内现存的明长城达2000多公里,多处于山区和平原,一路穿山越岭涉水,关塞众多,气势恢宏,而且大多为砖石结构,建筑艺术高超,保存相对完好,是最能代表明长城文物价值的、“精华”区段最集中的省份。如何做到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长城旅游资源,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今年,一条包括干线566公里、支线1189的长城沿线旅游公路已经在河北省动工修建,省政府组织实施,提出了全面保护好长城文物、统一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董耀会:政府在和开发商签订合同时,应当标明以下条款:企业每年的开发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的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数量的指标水平;违反合同将受到各种具体的、严厉的惩罚等。为防止一些地方的短期行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统一规划,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主持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物瑰宝。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生态环境,这些祖先留下的有形与无形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内涵,支撑着我们的历史、现实,更启迪着未来。
    让我们珍重它们,无愧后人!(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